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期間,可信數據空間分論壇吸引了政產學研各界精英齊聚一堂。作為數據要素流通領域的關鍵交流平臺,論壇聚焦于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技術與實踐路徑,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與價值釋放。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十問可信數據空間》的主旨演講,從技術、治理、生態三個核心維度深入剖析了當前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并提出了構建 “可信、可控、可運營” 可信數據空間的未來發展框架,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極具前瞻性與指導性的思路。眾多與會專家也紛紛呼應,一致呼吁加快構建跨行業、跨地域的可信數據空間體系,為蓬勃發展的數字中國建設筑牢堅實的數據基石。
鄔賀銓院士強調,構建可信數據空間需突破技術、規則和生態三大關鍵環節。技術層面,亟需攻克 “可用不可見” 的隱私計算難題,這一難題長期制約著數據在安全前提下的流通與共享。只有實現數據在不泄露原始內容的情況下能夠被充分利用,才能消除數據所有者對于隱私泄露的擔憂,進而推動數據的廣泛流通。規則層面,要著力建立動態確權和跨境流動的治理框架。隨著數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數據的權屬界定在復雜多變的業務場景中愈發困難,同時跨境數據流動的合規性要求也日益嚴格。建立科學合理的動態確權機制,明確數據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下的權屬關系,以及制定安全合規的跨境數據流動規則,是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必要條件。生態層面,則要努力形成多方協同的標準體系。目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數據標準差異較大,這嚴重阻礙了數據的跨域流通與融合應用。構建統一、規范且被廣泛認可的數據標準,促進數據在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內的標準化管理,能夠有效降低數據流通成本,提升數據使用效率,激發數據要素的市場活力。
鄔賀銓院士進一步指出,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實現技術可控、規則可信、生態協同,才能真正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技術可控意味著我國在數據處理、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上擁有自主研發能力,不依賴外部技術,確保數據安全與產業發展的自主性。規則可信要求數據治理規則清晰透明、公平公正,得到各方的充分認可與遵循,從而保障數據交易的合法性與穩定性。生態協同則強調數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各方主體的緊密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生態,共同推動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與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數據要素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可信數據空間作為數據要素市場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與發展對于我國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此次鄔賀銓院士提出的可信數據空間十大攻關方向,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徑,有望吸引更多的科研力量與產業資源投入到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中來。相信在政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將在可信數據空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構建起完善的可信數據空間體系,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在新一輪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
2、數據使用約束條件的設置與監督;
3、數據資源目錄及檢索;
4、數據格式和協議轉換;
5、數據的脫敏保護;
6、算力與數據挖掘工具;
7、明文計算/解密計算/同態加密計算;
8、數據沙箱和數據安全;
9、使用數據的行為存證和審計;
10、數據跨境流通合規管理;
文章來源: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